关于我们

水流汪汪,地貌变样 --河流的地质作用

Author:文/李应登Views:122times 
文章附图

提到水,我们最熟悉不过了。我们每天都要喝水。热的时候会流出汗水。难过的时候会流出泪水。

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,水生万物,万物复归于水,世界的本原就是水。

老子则将水与他的相比。《道德经》有不少关于水的章句。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,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”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其无以易之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

站在河岸上,面对着流水,孔夫子叹道,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,一方面感叹着时间的不断流失,一方面也暗示着水的自强不息。

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

自强不息的何止是天,何止是君子呢,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水。

水滴石穿,说的也是水的自强不息。

今天我们得知,在地球上,水分占的比重很大。光海洋就占到了地球表面积的70.8%。剩余的部分还不到30%,就是我们脚下的陆地。而陆地上还有不少的地方被水覆盖着,以江河、湖泊和冰川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。

天地之间,水最常见。三分陆地,七分海面。

图片1.png

阳光照射着每个地方,让水受热蒸发。

蒸发的水分形成水蒸气,不断上扬,进入高空。

水蒸气(vapor)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。这些小水滴都很小,直径只有0.00010.0002毫米,最大也只有0.002毫米。它们又小又轻,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。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。

云朵随风而动,上下左右自有漂浮。

阳光遍洒,水分蒸发。冷凝成云,随风上下。

云滴(cloud droplet)主要依靠不断吸收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。如果云体内的水汽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,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,那么,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,使云滴不断增大,成为雨滴。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,在同一块云里,水汽往往供不应求,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,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。

如果云内出现水滴(water drop)和冰晶(ice crystal)共存的情况,那么,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。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,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,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,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。当大云滴越长越大,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,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,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。

云朵凝聚,下落成雨。雨落大地,一点一滴。


点点滴滴的雨水,汇聚成水流。

水流顺着高下相倾的地势,日夜不停地奔走。

点点滴滴,汇成水流。水流顺势,日夜奔走。

正是这日夜奔走、绵绵不息的水流,有着巨大的地质作用。

水流通过侵蚀(erosion)、搬运(transportation)和沉积(sedimentation),不断地改造大地的面貌。

水流搬运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慢慢沉积下来,经过漫长的时间,形成三角洲平原。

世界上每年约有160亿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搬入海中。这些混在河水里的泥沙从上游流到下游时,由于河床逐渐扩大,降差减小,在河流注入大海时,流速骤然减少,再加上潮水不时涌入有阻滞河水的作用,特别是海水中溶有许多电离性强的氯化钠(),它产生出的大量离子,能使那些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也沉淀下来。于是,泥沙就在这里越积越多,最后露出水面。这时,河流只得绕过沙堆从两边流过去。由于沙堆的迎水面直接受到河流的冲击,不断受到流水的侵蚀,往往形成尖端状,而背水面却比较宽大,使沙堆成为一个三角形,就叫 三角洲(delta)

绵绵水流,日夜不休。冲积泥沙,成三角洲。

搬运和沉积作用容易看得见。我们走在河岸边,就会看到水带着泥沙流动。有些泥沙在岸边沉积下来。

而河流的侵蚀作用则比较缓慢,难以在短时间内观察出来。

河流的侵蚀作用分为底蚀(bottom erosion)和侧蚀(lateral erosion)。底蚀指的是水流在河床底部向下侵蚀的作用,让河谷加深。而侧蚀是指河流不断对河岸侵蚀,使得河谷不断扩大、加宽。

通过底蚀和侧蚀,河谷不断加深加宽。

这就如同老子所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最弱的水让坚强的石块都无法抵抗,被其侵蚀凿穿。

水流汪汪,地貌变样。侵蚀岩石,加深河床。

阳光创译的核心定位已经由最初的“阳光创译=矿业翻译”——中国地质矿业翻译领军品牌逐渐延伸扩展成“阳光创译=中国国际矿业服务大平台”,涵盖矿业翻译、矿业会展、矿业咨询、矿业猎头、“一带一路”矿业商会、矿业媒体等国际矿业服务板块。

打造中国地质矿业翻译领军品牌

Login
Login
leave a message
back to the top
sitemap网站地图